新闻中心

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23年援建4所山区小学

  秋季开学后,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机关工作人员的案头又多了几份计划:为援建学校学生开设线上海洋文化教育课、组织官兵赴援建学校慰问和发放“启航助学金”、向参加今年“走进浪花白·一起向未来”夏令营的师生收集反馈意见……

  2001年,海军某基地开始援建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小学,后又相继与位于陕西子洲、贵州铜仁、江西宜春的3所山区乡镇小学签订援建协议。基地捐资改善学校教学条件、组织官兵结对帮扶困难学生、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如今,其中3所小学已挂牌“八一爱民学校”。

  海风吹进深山,“浪花白”与“红领巾”温暖邂逅。海军某基地官兵跨越千里,为山区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大海的窗。20多年来,蓝色的羽翼托举许多山区学生完成学业、实现梦想,成为保卫祖国、建设家乡的新生力量。

  图②:“走进浪花白·一起向未来”夏令营期间,海军某基地官兵为参加拉练体验赛的学生颁发纪念奖章。刘嘉 摄

  8月,海军某基地邀请3所援建学校的40余名学生来到基地参加“走进浪花白·一起向未来”夏令营。当曾经遥远的大海和威武的军舰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学生们一下子沸腾了。

  “以前孩子们只在屏幕里见过大海和军舰,当他们真正走进军营、来到码头,触摸军舰的舱壁、和官兵面对面交流,受到的触动就深得多。”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小学的带队老师说。

  “‘海上猛虎精神’,就是打不垮的钢铁脊梁、磨不掉的战斗精神。每逢急难险重任务,‘海上猛虎艇’官兵都会当先锋、打头阵,这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今年的夏令营活动中,基地官兵专门为登上舰艇参观的学生们介绍“海上先锋艇”“海上猛虎艇”两面战旗。资阳舰干部刘祎玮带着学生们攀舷梯、下舱室、上甲板,在鲜红的战旗前讲述“海上猛虎艇”官兵当年英勇战斗的故事。

  柔远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振嘉站在后排,拼命踮着脚,想要看清战旗的样子。“我还是第一次离英雄的战旗这么近。”李振嘉说,“没想到战旗的背后有这么惊心动魄的故事。长大以后,我也想当海军,保卫祖国的海疆。”

  在基地援建的4所小学中,柔远小学是援建时间最长的一所。柔远小学校长高发介绍,该校学生多是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基地开展援建以来,海军官兵每年来学校分享海洋科普知识、讲述海上任务故事,还邀请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开阔了山区学生的视野,许多学生因此树立起未来的目标。

  “山外的天地不只有黄土和沙冬青,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去看大海,见识更广的世界。”聆听海军官兵讲述在远海执行任务的经历后,柔远小学三年级学生尚婷婷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

  “曾经,是你们的到来,带给我对未来的憧憬。如今,我终于和你们一样,经过努力实现了梦想。”今年夏天,海军某基地收到一封来自军营的信件。

  写信人是陆军某部战士张梦昕,毕业于柔远小学。今年5月,张梦昕第一次在专业比武中获奖,他当即写信将这份喜悦与引领他走向军营的基地官兵分享。

  20余年来,军营的元素出现在柔远小学校园的宣传栏、班级的光荣榜,军旅梦想也铺展在学生的未来里。

  无独有偶,去年“八一”前夕,毕业于柔远小学、如今在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服役的周一哲回到母校,为学生们讲述随舰执行海上任务的经历。

  “这些年,校园里的海军元素慢慢的变多,部队援建的成效也日益凸显。”高发说。

  2016年,基地同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三川口镇中心小学签订援建协议。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海军文化、军旅元素,定期邀请官兵远程讲授国防教育课,为学生们讲述海军战斗故事、英模事迹。基地还在校园内建设海军主题展室,参观军舰模型、了解海军历史,成为三川口镇中心小学的一项特色国防教育活动。

  今年“七一”前夕,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中心小学举办了一场特色军事体验项目展示活动。军事体验场内,旗语操整齐划一,军体拳喊声震天,学生们身穿融入海军文化元素的校服,展示多项军事技能,精彩表现赢得阵阵掌声。

  田坪镇中心小学校长告诉笔者,基地于2022年开始援建该校。结合学校实际,基地为学校建设了文化长廊、军事体验场等设施。开设一系列军事体验项目,是基地在该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色举措之一。

  据统计,援建以来,基地共在各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宣讲100余场,邀请师生代表参加夏令营等活动10余次。4所学校的毕业生中,有43人参军入伍。

  前不久,执行任务归来的铜仁舰官兵给田坪镇中心小学老师打去电话,询问各自结对帮扶学生的近况,听到老师们的回复,官兵放下心来。

  出海执行任务期间,铜仁舰干部吴敬尧和战友们每抵达一个航迹点,都会在休息时拍摄海上的照片。“这是我们的习惯。”吴敬尧说,“我们会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随信件一起寄到学校,让山区学生和我们正真看到一样的风景。”

  铜仁舰官兵心系铜仁学子,宜春舰也是如此。2022年底,在宜春舰积极推动下,基地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竹亭镇中心小学签订援建协议,为该校翻新校舍,整修操场、购置图书。那次,竹亭镇中心小学领导道出了困扰他们许久的难题:教师队伍水平有限、优秀人才难以留住。

  利用驻地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基地定期邀请驻地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与竹亭镇中心小学教师交流经验,为山区老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并联合学校组织“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奖等评选,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去年底,在竹亭镇中心小学援建座谈会上,基地提出由他们牵头与有关部门协调,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老师们得知后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山区教师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途,这不能离开海军官兵的支持和帮助。”

  近些年,该基地还在4所援建学校所在地乡镇开展“军民鱼水情深·携手连心共建”帮困解难系列活动,探索将教育帮扶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热情参加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

  春风育桃李,新芽竞粲然。如今,从各援建学校走出的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续写着山与海的情缘。“感谢海军官兵对山区学子的关爱,我会扎根家乡,把这份温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一位曾就读于柔远小学、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学子说。(刘礼鹏涂宇鹏 林彬)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技术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明显提升了监测精度。

  “化石研究之后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人员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顶级规模、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香港目前顶级规模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